發布日期:2024-12-04
一、 内容簡介
法治建設中的量刑公正問題,可以歸結為克服量刑失衡與實現量刑規範化的關系問題。為此,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在全國各級法院系統全面試行刑事案件“量刑規範化改革”,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規範量刑活動,規範法官裁量權,同時将量刑納入法庭審理程序,引入量刑建議,增強量刑公開性與透明度。雖然該項改革已經走過制度建構的初創期,轉而邁進了實際運作的發展期,但其間形成的量刑方法和積累研究成果,對于深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踐行、探尋輕罪治理路徑等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關聯。進入新時代,既要在充分尊重本國國情以及量刑研究自主性、充分發掘本國司法實踐的經驗性規則前提下,也要博彩古今中外人類文明在量刑領域的優秀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刑法學體系提供充足的智力資源。
晚近以來,關于克服量刑失衡與實現量刑規範化的關系命題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更新的、更符合量刑研究規律的基本共識,它在書中被定義為“不受規制的自由裁量權逐漸受到了體系性思考的指引”。德國學界訴諸于體系性思考而提出的一系列量刑學說,無獨有偶,普通法系國家和地區也旨在采取“更體系性的”方法來指導量刑。一方面因為“體系”是科學本身的需要,量刑理論需要具有全局意識和前瞻功能,而非僅滿足于應付眼下的個别問題,唯有将各個要素整合為一個具有内在邏輯的整體,使當下的量刑指南以及其他制度方案具備更深層次的合理性,同時也為今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有益的破解思路。另一方面源于法治國的内在需要,因為“體系”的存在能夠為法律适用的穩定性和量刑結論的可預測性提供保障。
在這一理論脈絡下,針對量刑規範化的研究就需要教義學為之提供理論指引。量刑教義學是以現行刑法、量刑規則為觀察對象,并以此為出發點而展開的體系化解釋工作,從而為實現量刑規範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本書對中外量刑領域的重要規範進行探索性研究,同時注重剖析典型個案反映出的規範沖突現狀及其背後的問題,可為我國的量刑實踐提供更有效的借鑒思路。本書力求将量刑理念一以貫之的運用于制度設計和方法建構中,能夠讓法學專業、非法學專業、社會公衆沉浸在刑罰論更疊對量刑政策制定、量刑原則确立、量刑制度設計、量刑方法建構的形塑中,更深切體會到量刑教義學如何促進量刑公正的實現。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明晰量刑理念為量刑教義學的建構提供指引,量刑制度或規則既是量刑教義學的研究和觀察對象,也是量刑教義學從理論走向實踐的主要載體,而量刑方法則是确保量刑活動符合一定規則或标準的必要工具。
全書分為緒論和五章,于2024年7月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悖論與難題:量刑教義學的三重變量
第二章 報應與預防:量刑教義學的理念面向
第三章 傳統型與智能型:量刑教義學的方法載體
第四章 形式與實質:量刑教義學的規則解析
第五章 自然人或組織體:量刑教義學的具體展開
二、作者簡介
王熠珏,beat365助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英國瑪麗女王大學、韓國刑事政策研究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刑法學、新技術法學研究。在《中國刑事法雜志》《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東方法學》等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其中1篇被《新華文摘》(2018年增刊)全文轉載。參與編寫《人工智能法學》《區塊鍊法學》等教材,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中國犯罪學學會研究課題等多項課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