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10-19
2021年6月10日上午10:00,beat365在思西205教室舉辦了主題為“司法人工智能的技術邏輯及其倫理反思”的學術講座。主講人為東南大學社科處副處長、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祿生研究員。beat365副院長郭爍教授、民商經濟法系主任李文華副教授、顔永亮助理教授及100餘名學生參加了講座。講座由beat365助理教授尹婷主持。
首先,王祿生研究員從美國Compus系統對兩個人物的危險性分析,引出法律人工智能這一話題,随後從核心特征、典型應用、技術原理、知識壁壘、倫理反思五個方面詳細展開。王祿生研究員認為:與上世紀的人工智能不同,随着算力的提升,司法人工智能已經實現了由規則向計算的轉型,并以圖像識别、機器翻譯舉例,展現了基于海量數據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司法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技術上具有承接性,并指出現在的人工智能為“大數據小任務”的“鹦鹉模式”,引導我們思考未來人工智能實現小數據大任務的烏鴉模式,小結司法人工智能應用圍繞數據挖掘與預測預警展開。随後通過展示司法智能應用和判決結果預測以及三代類案推薦的技術機理圖,展現技術原理,認為現今存在雙重壁壘,一是法律人技術上的壁壘,二是技術人員法律的知識壁壘。最後分析了域外現狀和司法人工智能的倫理沖突,總結司法人工智能能走多遠,要看法律人如何看待和應對 。
随後,在與談環節,李文華副教授總結提出三個keep。第一是keep learning,号召我們要不斷的學習,跟上時代;第二是keep moving,指出從私人領域到公共領域的疊代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且随着疫情期間網上開庭的形式,儀式性、親曆性消解很多;第三是keep living,隻要還活着,我們就需要了解和學習新技術與新方法。最後,法律是由人改變的,如何将人類的意識加入司法人工智能應該有所思考。
對此,王祿生研究員回應,大數據智能時代現今确實面臨樣本不夠的問題,一旦法條一修改或者做出根本性調整,過去的裁判文書即可能失效,進而提出切割文書生效時間等方法,也指明大數據扼殺司法的創新,發展固化司法的質疑。
顔永亮助理教授則結合自身經曆即體會以及國際公法學科,指出為涉外法治人才做準備需要學習好英語,而這也正像人工智能的學習一樣,需要大量的學習資料樣本,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此外,還向王祿生研究員提出司法人工智能将要普及時,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這一問題。
對此,王祿生研究員回應,司法人工智能剛起步時,可能有初級律師業務被大量取代,因而引導我們聚焦出庭業務,來到難以被取代的頂級領域。同時建議我們要有大數據思維,适應這一套範式,運用這一工具,提高辦案能力。
最後,同學們就情節權重優化的判斷标準,算法被特定公司壟斷而可能導緻的司法權轉移,預想結果和裁判路徑的選擇等問題從多方面進行提問,王祿生研究員一一進行了回應與答複。
本次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