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EN
學術活動
beat365成功舉辦“與大師面對面”名師講壇活動—“刑事訴訟中專門性證據擴張的理論反思”

 

  為加強同學們對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升法學素養,引導同學們關注并思考刑事訴訟領域中的法律問題,beat365beat365于2023324日下午2:00舉辦了“與大師面對面”名師講壇活動——“刑事訴訟中專門性證據擴張的理論反思”專題講座。

本次講座主講人為北京大學beat365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洪淇老師。吳洪淇老師主要研究證據法、刑事訴訟法和法律職業倫理等法學領域,先後在多個法學核心期刊獨立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北交大beat365副院長鄭飛老師擔任講座主持,袁琳老師、馬國洋老師及學院本科生碩士生參加了講座。

首先,吳洪淇老師用“三清山巨蟒峰被損毀案”和“鹦鹉案”兩個案例,指出中國專家在刑事訴訟領域舉證的問題,從而引出講座的第一個話題——專門性問題與普通性問題的界分。普通性問題的認定隻需要具有正常認知能力的普通人借助感官觀察即可完成,而專門性問題的認定則需要借助于專家專業知識來對專門性問題作出判斷形成,二者主要在認知結構、認知權力分配格局、相關證據适用規則等方面存在差異。

然後,吳洪淇老師介紹了刑事訴訟中專門性問題證據類型發展的格局變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1978-2012年是以鑒定結論為主的階段,2012-2020年是以鑒定意見為主、适度引入其他專家意見的階段,而2021年開始則進入到專門性問題多元證據類型的新階段,這也意味着越來越多的證據進入到刑事訴訟中,從而幫助解決專門性問題。

接着,吳洪淇老師分析了多元化證據類型格局帶來的規制難題。第一,生成環節的控制被弱化。提供專家意見的主體來源多源化,已經遠超出鑒定人範圍,涉及的專業領域和專業知識也會超出既定的領域,這些專業知識的可靠性保障缺乏類似司法鑒定技術标準的體系性控制方式,提供專業知識來判斷專業問題的過程控制也缺乏相對成熟的機制。第二,現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沒有為新證據類型提供非常明确的審查框架,針對這兩類證據類型的審查要求帶有一定的模糊性。

最後,吳洪淇老師提出要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司法審查框架。第一,在合法性層面上,需刑事訴訟法進一步明确鑒定意見之外其他專門性證據的基本資格。第二,在審理标準上,逐漸從分而治之走向合而為一。第三,在專家資質上,應該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審查标準。第四,在專門性知識方面,應進一步強化對專業意見所使用科學原理或技術方法的審查。

在交流環節中,鄭飛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目前,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概念,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生成的證據,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不斷疊代的證據類型呢?對此,吳洪淇老師認為不管采取什麼樣的證據分類标準,最重要的是怎麼在法庭上對證據進行有效的質證,去防止算法偏見等問題。鄭飛老師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鼓勵同學們在學習研究中要樹立問題意識,從案例和論文中發現問題,并且在實踐中探究立法趨勢。

本次講座在深度探讨與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圓滿結束。同學們進一步理解了刑事訴訟法理論,也加深了對社會現實法治問題的思考,樹立了要夯實專業基礎并關注前沿熱點法律問題的意識,争取将來學有所成,為國家法治建設、社會發展做出貢獻!